欢迎到河南康辉国际旅行社官网建设路第三营业部,郑州康辉旅行社是河南省旅游协会会员单位国家5A级旅行社郑州旅行社
当前位置: 安阳旅游景点大全 >
安阳殷墟门票,安阳殷墟简介,安阳殷墟讲解

安阳殷墟门票,安阳殷墟简介,安阳殷墟讲解

  • 景点等级:
  • 门票价位:
  • 旅行网价:
  • 景点地址:

这里曾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中晚期的一处都城遗址。距今天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的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现在山东的曲阜,古称奄,迁到了我们安阳小屯村,当时这里称为殷。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商王朝的都城,历时255年,共传位8代12王。所以盘庚迁殷以后的商朝又称为殷朝或殷商。直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帅军伐纣灭商。这座曾经辉煌了二百多年的商王朝的都城,逐渐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到了近代,一个偶然的发现,引出了“一片甲骨惊世界”的恢宏乐章。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的教科书上,都这样无可争议地记载着:公元1899年秋,在中国河南安阳西郊一个被称为“小屯”的村子里,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的文字——甲骨文。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这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都城重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为我们今天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殷墟,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安阳殷墟
甲骨文发现地:同学们都知道,殷墟首先是以出土甲骨文而闻名于世的。可以说没有甲骨文的发现,就没有殷墟的发现。那么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呢?这就要从奇怪的“龙骨”谈起了。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小屯村民在田里耕作,时常有一些龟甲和兽骨之类的东西从土中冒出来。起初,人们并不太在意,也就随手丢弃了。不过有时候会有大批的甲骨出土,有的村民就会把它们整车拉回家中,填塞枯井。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中有一味药叫做“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或牙齿的化石,实际上从哪儿能弄这么多的龙骨用来入药呢?于是药铺大都以古骨充之,不论人骨还是兽骨,统统拿来冒充。研成粉末,作刀创药用。当时像这样的兽骨卖到几文钱一斤。于是,村民就开始将甲骨带到中药铺里出售了。当时,谁也不知道这几文钱一斤的“龙骨”,就是殷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由于人们不认识它,不知道有多少甲骨片就这样被当作 “龙骨”毁掉了。直至光绪24年(1899年),当时任清王朝国子监祭酒的内阁学士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在北京武门外菜市场的达仁堂药铺抓药,在中药“龙骨”上面发现刻有字迹,并认定甲骨是殷商遗物。这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光和甲骨的复见天日。这也是郭沫若先生的诗句“一片甲骨惊世界”的由来。
大门:同学们,我们看到的这扇大门,是根据甲骨文中的“门”字仿建设计的。大家看到的整扇大门是由甲骨文中的3个“门”字组成的。门额题名“殷墟博物苑”5个大字,是由著名的历史学家周谷城老先生题写的。门两侧的浮雕图案,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形玉玦,放大仿制而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叫做夔龙。好,下面就让我们穿过这道甲骨之门,走进历史,走进殷墟。
安阳殷墟
司母戊鼎:同学们,这就是1939年在王陵区出土的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世界青铜器之最。这是司母戊鼎放大一倍的复制件。堪称青铜时代的巨无霸,不仅造型美观,花纹绚丽,他所隐含的政治意义更耐人寻味。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故被世人称为:“司母戊大鼎”。专家认为,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亲 “戊”而铸造的。真品现存放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大鼎重875公斤,这么大的铜鼎,不仅在我国首次见到,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大家跟我从正面看,鼎身的长和高比例协调适中,那么鼎身净高约66厘米,除以鼎身的长度110厘米,等于0.6,和被古希腊数学家称之为“黄金分割”的常数0.618基本符合。“黄金分割”是划分线段最理想的数据,一般资料在记述这一定理时,都说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格拉斯首先应用的,岂不知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我们的先人就已经了解和应用了“黄金分割”的定理,这比毕达格拉斯的应用要早七百年以上呢。
 
那么,同学们一定很好奇,鼎在商代是做什么用的呢?早期的鼎呢是用来烹煮食物的,是一种食器。但是,同学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吧,说大禹时期把天下分为九个州,每州铸一只鼎来象征,这就是历史上说的“禹制九鼎以安天下,”拥有九鼎标志着拥有天下的意思。自从大禹铸九鼎以后的夏商周三代,就都以此为传国重器。鼎呢?也就成为了王权和地位的象征。成为国之重器。所谓一言九鼎,也是源出于此。在《左传》上有一段关于楚庄王问鼎的记载。同学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吧,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有一次周定王派王孙满去犒赏楚庄王,他别的什么也不问,就问周王室那些鼎的大小轻重,幸好王孙满很是机智,回答他说:“在德不在鼎,周室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一场危机才算化解。但楚庄王觊觎王权图霸中原的野心却暴露无疑。从此以后,我们就有了“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好,鼎的故事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我要带同学们参观一下商代的宫殿建筑。
 
殷墟地下博物馆外观介绍:这座博物馆是建在地下,它是由中国建筑研究设计院的崔恺先生设计的,他是中国建筑学界中生代的领军人物。他的方案为什么能够胜出,是因为他的设计符合现在世界上保护遗址的理念。同时尽可能地与整个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这个青铜结构,象征殷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一样都是世界一流的。的确,这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展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在离家59年后回安阳“省亲”,和这些珍藏多年的500多件同样堪称国宝的文物一同展出。
安阳殷墟
正前方大家看到的这个图案是我们博物馆的馆标,它是从青铜器上直接复制下来的。是儿子的“子”字,在商朝是王族的姓。字形看起来很有生命力的样子,就好像在引导我们向前走一样。
 
时间走廊:现在我们进入时间走廊,从民国开始,让我们一起穿越三千年时空隧道走进历史,走进殷墟。
 
青铜板上的是“乳钉”纹,在商朝的青铜器特别是铜鼎上常常可以见到,也是商代最常见的青铜纹饰之一。
 
大家看到青铜板内壁的图案吗?它也是从青铜器上直接摹刻下来的,它的边框是个“亚”字,在商朝它代表有一定职位的人,通常这样的人是拥有兵权或军权的人。
 
主题水院:大家看水底是一个用青石板拼成的一个龟腹甲。上面有董作宾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诗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太阳照在树林的树梢上,时间进入黄昏,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很有一番诗情画意吧!董作宾先生是第一个主持殷墟科学发掘的专家,也是迄今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这个主题水院也在告诉我们甲骨文和青铜器将是我们接下来要参观的精彩部分。
 
门口这个图案也是青铜器的铭文,仿佛是3000年前的商人右手拿戈,左手持盾,守卫着他们创造的文化。在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博物馆内请不要拍照,谢谢合作!
序厅:殷墟和商王朝的关系,这个时候要告诉大家商朝的基本情况……。商朝最后两个半世纪多不再迁都。《竹书纪年》记载273年不迁都,但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是殷墟年代应是250多年。这个都城的定位是商朝后期的都邑。
 
商王世袭表、商朝文化图(不等于商朝的政治疆域图),可能是以今天的河南为中心,北——河北,东——山东、江苏,西——山西、陕西,南——湖南、湖北。
 
玻璃上的甲骨文:高祖王亥。商朝人心目中认为他们的民族跟鸟有关系。这些铭文反映了商朝人心目中有关自己民族起源的想法。
盘庚迁殷图:这个画面表现的是浩浩荡荡的迁都大军从今天的山东曲阜长途跋涉来到殷墟的场景。上面的图示都是有证可考的:酉、鬲、狗、马车、不同的帽子。
 
大邑商:是当时商朝人对自己都城的概念。讲的是都邑。整个展厅是参照世界上著名的学者对“文明”一词的解释来布置的:1.有城市;2.有成套的礼制;3.铸造术。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陶器厅、青铜厅、文字厅和玉器厅来诠释3000多年前中国商代的文明。。。。。
陶器厅: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商代的建筑,殷墟作为商朝的都城,它那庞大的建筑群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呢?大家看这里,通过这里展示的商代出土的残墙,一幅景观画和建筑实物、生活用具来表现当时商朝的生活情况。西边是太行山,河流的源头,商朝的宫殿就建在这个河湾里。这里有制作的实景和画在墙上的房子,都是四合院式的,这是经过考证的。商朝高等级的房子都是四合院,这应该是被商人广泛采用的。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一节用来排水的三通,它是用灰陶烧制而成的。从它的制作就可窥见当时的地下排水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建筑房屋时的夯土墙,墙壁是用两块木块作盒,夹泥土夯实而成,叫板筑墙,商朝的房屋台基是以黄土夯实而成,房子的骨架是以木柱和木梁为主的。那时还没有出现砖瓦,一根根立起的柱子再架上梁,形成房子的骨干,它浑然一体,严谨结实,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以后历代建筑基本沿用这种结构,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遥遥领先的。接着引导看生活用具:陶器(不同用途),再看青铜柱上的人像。
 
气候:3000年前的年降水量要比现在的多,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的要高3度左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商人迁到殷墟。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吃什么呢? 
 
食物:羊、猪、切刀、小麦。
 
饮酒:除了吃以外商人还得喝。商人喝酒在文献上是有记载的。周人认为商朝亡国的原因:饮酒过度。展示一壶酒。
装饰:骨笄。使用示意图。
 
商朝社会生产很发达,那么他们之间怎么样交换物品,那他们需要钱,需要货币,商朝人的货币就是钱。大量随葬海贝表示有钱,生前荣华富贵,死后也要享受。
 
文化交流:原始瓷,硬陶是长江中下游的,可能是当时由长江中游生产通过交流到殷墟。右边的两件陶器可能是山西陕西那边生产的。
青铜甗:大家看这里面放着两个人头。先讲它的作用。蒸人头是非常残忍的,只有在安阳殷墟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标本。为什么说人头被蒸过,这种头骨掰开后是齐的,一般的头骨掰开是锯齿状的。这有可能是当时敌对国家首领的人头,商王朝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用很有地位的方国首领的人头来祭祀神灵告庙祖先。在殷墟出土的近17万片甲骨中,有两片是头骨,上面刻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都是有关战争的,比如:“祖乙伐方国”。
 
除了人头,还有祭祀用的狗,他们当时很喜欢狗。也会把狗殉葬,放在墓葬底部的腰坑里。至于为什么这样,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但在中国唐朝时提到,他们会在墓葬下放铁牛……也许是为了防止地下鬼神的滋扰。
 
商朝是奴隶社会,大规模的祭祀是商文化的特征。这种祭祀在商王朝灭亡之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绝迹。西周人认为太残忍。
 
王陵区图: 同学们,由于墓葬深埋于地下,所以,它的发掘是我们了解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备受考古学界的重视与关注。同时也构成了殷墟文化的重要内容。自1928年开始,对殷代墓葬的发现与发掘一直是殷墟科学发掘的重要工作,也是多年来最大的收获。这块沙盘展示的是商代王陵区的情况。殷墟王陵区是目前所知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王陵集中地。其范围已基本确定,东西长450米,南北宽250米左右,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古代圆形盗坑和近代长方形盗坑,这说明大墓都遭到了多次盗掘。从盗坑的位置来看,古代盗墓者十分老练,他们总是能够正确地找到墓葬的中心,然后在墓室正中开挖盗坑,直达墓室内部。您看到的这张图片就是盗墓者当年留下的盗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不被盗的话,整个大墓内该有多少随葬品!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稀世珍宝我们已无缘见识了。
 
在殷墟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西北岗王陵东区,发现了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商王室的公共祭祀场,这2000余座纵横有序、排列规律的祭祀坑中,埋葬着以无头躯体为主的大量的人的骨架。这些尸骨多俯身向下,每坑1---12人不等,但以8—10人为多,在长方形祭祀坑中间的方形坑,则是埋葬这些死者的人头所在。这些无头躯体和人头骨当是为墓主人举行祭礼时被杀的人牲。王陵大墓与祭祀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奴隶制度、埋葬习俗、生产水平,是中国古代文明史所遗留的辉煌篇章。
面具:用安阳话讲:我的名字叫子商……人面范是商朝人用艺术的方式对自己形象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描述。他们的形象应该代表商朝人的形象。  (过渡)
 
农业:据学者们研究,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较好,动物资源丰富。在殷墟发现的生产工具上有斧、凿、铲、锛、镰、刀、钻、磨石、纺轮、网坠和杵等。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出土的青铜农具很少,从这个意义上看,石器在当时的生产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青铜则主要服务于统治阶层。
 
畜牧业:在商朝大量的发现牛。
 
制骨业:同学们,商朝的人们也是很爱美的,原本无多大用处的兽骨,被商朝的工匠们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和器物,兽骨的作用可以说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与利用。从获得的甲骨刻辞看,商人的狩猎活动非常频繁,猎获量也很大,其中有一次记载仅猎获的鹿就有500头之多,获得的骨制品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饰物。殷墟甲骨文中还有一次捕到7头大象的记载,发掘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记载。自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已出土了大约25000件以上的各类骨器,丰富了人们对这方面情况的了解和认识。与之相对应的是,考古工作者还在殷墟范围内发现了几处殷人制作骨器的手工作坊,出土了大量的骨料,骨器的半成品、成品和生产骨器的青铜工具,如铜锯,铜刀,铜钻等,还有蚌刀、蚌镰;另外还有石刀、石钻、磨石等物,表明殷代当时已经存在着专门制作骨器的作坊,因此骨器的大量使用已经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时尚了。
 
青铜铸造业:铜是人类在自然界中认识最早的金属之一,最初人们将自然界铜矿石作为一般石料去打制磨制,做成器物,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铜矿石不易破碎、不易剥落,可以锤薄拉长,有良好的延展性,制造出来的器物具有漂亮的光泽。后来人们又发现铜可以在高温下熔化成液态,有很好的可塑性,在这些实践中又发现了只要在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另一种金属,比如锡,就可以降低铜的熔点,提高硬度和增加光泽度。于是一种新的金属就出现在历史的画卷中。这种铜锡合金制成的器皿,就是——青铜器。青铜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掀开了极其重要的一页,它使人类历史由石器时代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青铜时代”。青铜器,由于它的硬度高,刃口锋利以及耐磨性强和装饰性好等优点,渐渐就代替了石器,并且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商朝铸铜是用“块范”法铸造。大家看这件铜觚的铸造方法,就是先用泥做成一个模子,然后再做外范,中间留有空隙用来浇铸铜液,待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内模就会出来一个一模一样的铜觚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离不开陶模与陶范,从这个意义上看,“模范”一词也许就是从古代铸造技术中诞生出来的也未可知。许多大的青铜器采用的是合范的铸造方法,也叫分铸法。即先铸出主体,然后浇铸附件,或先铸好附件,嵌入主体铸形中,在浇铸主体时连接在一起。范要分内范和外范,铸一件青铜器需要多少范,那就要看这件青铜器的形制复杂与否。比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的鼎身和四足就是一次性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它的上面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而殷商晚期的一只铜爵,最多的时候就需要16块范才行。正是运用了这种简单易行的分铸工艺手法,相当出色的解决了复杂的工艺合成技术问题,使许多形制精美的青铜器皿流传至今,不能不说这是殷商工匠们的杰出创造。
司母辛:商朝晚期有一个叫武丁的国王,他的妻子妇好死后,这是她的儿子为祭祀她而铸造的。我们可以看到鼎上的乳钉纹很大气。在商朝只有地位非常高的贵族才会使用方鼎。这又一次证明鼎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兵器:有的兵器上带有木头,这是告诉我们它的安装方式。戈真正打仗时用的高度只达到人耳朵的高度。带箭头的头骨有四处伤,可能当时未死,从战场上回来。
 
圆鼎:一般贵族墓中都会有,成对陪葬。但像这样的大圆鼎没有成对的。
接下来的展柜基本上是一个墓葬中出土的,体现一个完整的青铜器的组合,觚爵数量的多少体现墓主身份的高低。
小方鼎:在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方鼎中花纹是最漂亮的,乳钉纹做的比较高,凤鸟纹纹饰精美。觚、角九套,角与爵的不同,爵是一个流一个尾,而角是两个流。
 
斝:这对斝是目前国内最好的一对。花纹主要是饕餮纹,但还有一种蕉叶纹,象芭蕉的叶子,有一种流动向上的升腾感。
商周时期是礼制的定形时期,礼制如果离开乐器就不成了。
鼓:木鼓是参考长江流域出土的青铜鼓和甲骨文中的鼓字复原的。安丰乡渔洋村(22公里)一个叫龙振山的老先生捡到了一块陶片,上面刻的图案就和这个木鼓是一样的。共、册、
 
车马器:车辕后的装饰品。驾马用的弓形器。
玉器厅:对于中国来说,用玉的历史已有七千年,堪称是世界上的玉器之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到:“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中国人把玉上升到了无以再上升的高度:君子比德于玉,天子权力的象征——玉玺,“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等等。在政治上严格规定从天子到各级官吏的用玉要求,同时,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礼仪祭祀之器,成为沟通世俗人间与祖先神灵的法器。在这样的玉崇拜之下,我们推测殷商时期的人们使用玉器,也是十分可观的。殷墟从古到今,出土了有多少件玉器,已是难以考证了,据现在的不完全统计,在此出土的玉器已有数千件。由于玉器大部分出土在大中型墓中,而这些墓在殷墟多遭盗掘,因此,损失的玉器数量难以估量。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商朝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阶段。玉器五类:仪仗类、装饰类、玩耍类、兵器、祭祀(柄形器)。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保存完好,未遭盗掘。虽然墓葬仅是一座中型贵族墓,面积也就区区22平方米,但其中却一下子出土了各种玉器达750余件之多。试想一下,如果它与动辄数百平方的西北岗的那些王陵大墓相比,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商王大墓中,又该葬有多少玉器呢?
关于殷墟玉料的来源,考古学家曾请有关单位对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抽取了300件进行鉴定,认为绝大多数为新疆和阗玉,3件辽宁岫岩玉,1件河南独山玉。新疆和阗玉有7000余年的开发利用历史,自殷商时代起,和阗玉大举东进,成为宫庭权贵用玉主体,统治者将其视为宝物,到了商代已形成了规模开发。妇好墓中发现的755件玉器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新疆的和阗距安阳殷墟足有数千里之遥,这么多的玉料是怎样过来的?莫非在古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还有一条玉石之路吗?有人认为是经过多次转移或通过层层商品交换运至安阳的。另外,一些诸侯和方国的进贡,也是可能的途径之一。尽管有种种猜测和解释,新疆距安阳毕竟路途遥远,当时人们使用何种工具,通过什么路线,把玉料从新疆长途跋涉运到安阳,至今仍然是一个尚未清楚明了的历史之谜。妇好墓的和阗玉,是否有助于揭开这个谜呢?为什么在长城的西端有一个关要起名叫做玉门关呢?我们希望它可以间接的证明, 3000多年前从新疆的和田到安阳已经有了一条玉石之路了,比我们了解的丝绸之路还要早1200多年。
 
文字厅:甲骨文是殷墟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这里展出的甲骨,是世界上最好的甲骨。展览方式也是比较先进的。在殷墟的地下有一座内容十分丰富的“档案馆”,这就是埋藏在地下的甲骨文,凭借它所保存的大量资料,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殷代社会真实的状况。同学们都知道,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造字方法已是六书具备,而且文法也和今天的文法相去不远。我们来看这几种主要的造字方法:象形、会意、形声——图略。另外,甲骨文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文字之一,是唯一发展演变使用至今的文字,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好,让我们来看一下甲骨的主要选材和制作方法,这就是牛的肩胛骨和龟腹甲。甲骨有正反两面,它主要是商王占卜用的……(占卜的过程讲一下)
 
甲骨坑:这厢就是甲骨窖穴在地下埋藏的情景,透过这层层叠压、分类明确的甲骨,可以知道商人们把刻有文字的龟甲要分门别类的归类和保存。坐下可以看到甲骨文的古今对照表,可以看到播放有关殷墟的内容。
“一片甲骨惊天下”:讲述的是商王带人打猎,占卜明天会不会受到灾难。
 
司母戊鼎:镇国之宝,它是严禁走出国门的。它本身是个方形鼎,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戊死后,她儿子为纪念她铸造的。反映了商朝的一种家族关系,一种人情,最重要的它反映了一种社会本质。重832.34公斤。84.77%的铜、16%锡,不到3%的铅。
 
鼎耳有裂纹,说明这个耳朵是假的,是后来按上去的。那么我们在看它的鼎足下部也是有很多疤痕,很不协调,说明这也是后来铸造的。这只鼎这么大,那么它们当时是扣过来浇筑的,商人当时把模和范做好后,如果一锅一锅往里浇筑的话,中间会存在一个时间差,会形成“冷隔”。那么我们推测,他们当时首先先算好浇筑鼎所需要用的铜液的数量,然后应该是在地上挖了个坑和多条地沟,把地沟先加温到900度左右的时候一起往地沟浇筑,这样铜液在浇注的时候热量并不损耗。最后浇筑完后打开一看,发现当初计算错了,鼎足上还有一段没有铸完,那么怎么办呢,只好重新浇筑。所以我们现在看来它的脚是半截的,是有缺陷的。
 
这个鼎本身有很多花纹,花纹有很多很多的谜在里面。我们首先看中间那一道叫“扉棱”,那么正面看是一个兽面,其实“扉棱”两侧是两个独立的纹饰,这个有人说是虎、有人说是龙,地下和上面的一样,只是耳朵处有不同。旁边上面是牛,中间是鹿,下面是虎。
鼎耳上看似鱼形,可现在也没有确定。侧面上有两只老虎在吃一个人头。《吕氏春秋》:饕餮食量很大,如果给它的食物不够的话,它会让你倒霉,所以人们供奉它。中国有位美学家认为它表示的是一种狰狞美。
 
人兽题材:大家仔细看这个人的面目表情很安详,带有微笑,那么就应该表示人兽的和谐。所以有人认为3000多年前商朝人信奉“萨满教”,巫师为了沟通天和地,这是巫师变成老虎的最后一个过程,在被老虎吃掉后就可以沟通人神,沟通天地。
 
没有一种解读被世人认可。
辛和戊是两个人,据说她们是同一个国王武丁的妻子。大家都知道妇好了不起,但是从地位上说妇好比不上戊。因为一从方鼎的大小,二是墓葬的方法。妇好墓只有160立方米,而戊的甲字形墓有1360立方米。
车马坑展厅:各位同学,作为21世纪的人类,道路交通已成为城市的血脉,早已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今天的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现代化交通带给我们的便捷。可是,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商朝时期的道路和交通是什么样子的吧?大家请看,这就是3000年前的马车实物和道路遗存,我们前面介绍过,商王朝国都的面积已达34平方公里,那么,我们想象一下,在宫殿区、王陵区、墓葬区、居民区和个手工业作坊等区域之间一定会有阡陌纵横的道路相连接吧,这段道路遗存是2000年在安阳航校发现的,整条道路由黄土夯成,宽8.35米,上面有4条清晰的车辙痕迹,两边各有1.8米宽的人行道。由此可见,商代的道路已经是四通八达了。
 
这6辆马车是1999年和2000年在殷墟的孝民屯和刘家庄出土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车子一般是由商代的王室贵族们乘坐,因此,车上往往有华丽的装饰,比如车身上和马身上就有许多精美的青铜佩饰。这表明,车子在殷商时期已成为贵族出行和军队征战的重要交通工具和武器,并被广泛使用。
 
同学们看到的这张图是商朝马车的结构图。从殷墟所出土的马车来看,除了用于夹马脖子的车扼和车轴是青铜的以外,其他均为木质结构,像车轮、车辕、车轴、车衡等, 一辆完整的车是由一个车衡,两个车轭,一个车辕,一个车厢组成的。那么,在甲骨文中“车”是怎么写的呢?大家看这是个典型的象形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十几种写法了——图略。同学们请看,从文字的变化上就可以看出汉字演变的轨迹,车字经过简化由两个轮变成一个轮,直到汉字最后一次简化时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车”字。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车出现的历史很早。到殷商时期,车子已被大量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战争当中。同学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形容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会用到一个成语:万乘之国。对,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战车达到了上万辆,就是够强够大了。因为有了马和战车就有了开疆拓土的资本,这的确是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一项指标。自从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就不断有车马坑的发现,截至目前殷墟已出土马车70余辆。
同学们从历史课本上都了解过,在奴隶社会杀殉制度是非常残酷的。大家请看,这个车厢后边殉葬着一个奴隶,他的双腿被砍断,左臂已不知去向,从他非常痛苦面部表情上可以看出,他是被活埋的。由此可见,奴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的凶狠与残暴。郭沫若老先生参观过殷墟后就曾感慨道:“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个缩影。”
 
乙七基址:同学们,殷商时期的人们在营造宫殿宗庙等建筑时,要举行一系列非常血腥的祭祀仪式,借以除妖避邪,镇宅安居。乙七基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大家看,商朝的宫殿和宗庙建筑一般要经过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四个步骤。一、基址挖成后,在基址下面挖坑埋狗,重要的建筑兼埋儿童,这是奠基仪式;二、地基打好后,在准备放础时,要在基面上挖出若干个坑,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时加用人牲。然后填土夯实,再放置础石,这是置础仪式;三、在安门时,在门槛前后左右挖方坑,分别埋入看门的侍卫1——3人,皆跪坐相向,手执铜戈、盾牌,防卫目的异常明显,这是安门仪式;四、最后宫殿落成,要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这时的用牲种类多,规模大,有时要杀掉上百人,连同牲畜,车辆,整整齐齐埋在建筑物旁。由此看来,整个宫殿区虽然浩大宏伟,锦绣华丽,显示了殷王朝的威严,但地下众多的牺牲,特别是那些被杀殉用来作人牲的奴隶,就更让人看到了奴隶时代奴隶主的残酷和奴隶制度的黑暗腐朽。
 
乙八基址与乙七基址相邻,面向东,南北长85米,东西宽14.6米,发现柱础153个,西边柱础密布,是建筑物的主体部分,东边柱础相对稀疏,似为廊柱。据柱础的排列推测,该建筑当有三座门。基址规模宏大,推想其地面的建筑也定为不凡,这也反映出殷代已具有了很高的建筑水平。
 
YH127甲骨窖穴展厅:提到档案,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每个同学在学校都有档案。并且,这个档案会伴随你们的一生。那么,同学们可知道,在距今3000年以前的商代,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就已有了国家档案,现在我们参观的就是号称中国“第一个档案库“的YH127甲骨窖穴展馆。
 
这就是著名的12 7甲骨窖穴出土地,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的甲骨最多的一坑,共出土17096片龟甲,现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在1996年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大家看,在窖穴的一侧有一具蜷曲的人的骨架,它是和这坑甲骨埋在一起的,据专家推测,应该是当时看管这坑甲骨资料的管理员。
 
现在大家随我来了解一下它当时发掘的情况。殷墟第13次发掘从1936年3月18日开始到6月12日,已经进行了83天,天气炎热起来,工作人员准备结束这次发掘工作。就在做最后的清理时,从未遭到破坏的完整的一坑甲骨被发现了,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小小的安阳城,按照常规做法,甲骨窖穴是在原地清理发掘的,但是在揭出了3760块甲骨后,坑中的甲骨反而越来越多,源源不断,连坑的边缘也没有找到。第二天情况依然如此,而且完整的龟板出土很多,十分珍贵。情况汇报到史语所,学者们都很振奋,最后一致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这坑甲骨整坑运到南京室内发掘。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图片,他们请人特制了一个大木箱,把这坑甲骨周围的土清理出去,然后用大木箱套在粘连在一起的甲骨堆上,然后通过马道和绳索把这坑甲骨运至地面,可是,这坑甲骨连同土块装箱后就重达6吨左右,那是1936年,安阳还没有汽车,也没有起重设备,怎么办呢?大家集思广益用土办法组织了64个人的担架来抬这坑甲骨,众人一步一挪的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把它运到了火车站,送到南京。在南京室内花了半年多时间,整理出17096片龟甲。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YH127刚出土时的原貌,它直径长1.8米,甲骨堆积层厚达1.6米。其中完整的龟板有300多版,牛的肩胛骨只有8片。特别是完整的龟板,它上面的内容对我们了解商朝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极具研究价值。
 
这坑甲骨不仅数量多,而且甲骨上所纪录的内容非常丰富,大都反映的是商朝武丁时期的内容。这一时期也是商王朝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一个时期。并且发现了一版最大的甲骨长44厘米,经过专家鉴定这块甲骨属于马来龟。
 
商朝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对于很多的自然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凡事依赖于鬼神,经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腹甲和牛的肩胛骨。他们在龟甲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龟甲的正面就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所以我们说: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称为甲骨文。这些刻词有一定的先后顺序,首先刻叙辞,就是交待一下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名字;接下来命辞,就是说明占卜什么样的内容;紧接着刻占辞,就是商王根据裂纹所判断的吉凶。占卜过去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要刻上验辞。纪录占卜是否灵验。例如———略
 
仿殷大殿:同学们看到的这个宫殿是在原址上复原的,属于宗庙建筑,就是商王们议政朝拜的地方。基址长51米,宽?米,这座宫殿的外形是根据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商代建筑风格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意思就是地面为夯土台基,屋顶为茅草覆盖的两重檐四面坡的形制。现在是殷墟综合展览厅,全面展示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发掘历史,并通过陈列的甲骨文、青铜器,向我们展示了商代的文化和手工艺水平。
 
殷墟发掘史展厅: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展厅是殷墟发掘简史展。谈到殷墟的发现,应该首推王懿荣,也正是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文,从而使殷墟甲骨文闻名于天下。遗憾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王懿荣被慈禧太后派去镇守北京,北京失陷后投井自杀殉国,而他所收藏的甲骨由他的儿子(王翰甫)卖给了刘鄂。刘鄂通过研究,将这些默默无闻的甲骨编纂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大家看这四位学者,在学术界被称为“甲骨四堂”,分别是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首先我们来看罗振玉先生,以前古董商为使甲骨卖出高价,一直都隐瞒甲骨真实出土地,而放出了甲骨出土地汤阴羑里说、新乡卫辉说等等,罗振玉派弟弟罗振常通过古董商范唯卿,找到了殷墟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村。同时,罗振玉专程来到安阳收购甲骨,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罗振玉先生收藏甲骨将近两万片,但是非常可惜的是,他所收藏的这两万片甲骨后来捐献给了伪满政府,之后,很大一部分流失到了日本。但是罗振玉先生对研究甲骨文有其独到一面,破解甲骨文字达到561个(目前我们发现甲骨文单字有5000多个,公认的不过1500个左右,罗振玉先生个人破解3分之一),所以说学术界尊称他为甲骨四堂之一。大家再看下面这位王国维先生,王国维先生被我们称为国学大师,他还有许多称谓,如:美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翻译理论家、史学家……等等,可以说集大家于一身。他根据出土的甲骨刻词和《史记》中的记载破解了商王的世系表。这一世系表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史基本一致。这位是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先生,是第一位在殷墟进行科学发掘的专家,从1928年开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当时随着李济、梁思永先生等海外归来学子的加入,把西方先进考古学带入中国,梁思永(其兄梁思成,父梁启超),很多重要的发现如:后岗三叠层、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都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
 
其实我们现在站的大殿是恢复在原来宫殿基址之上的,这里我们专门作了一处地基切块。上面的夯窝是模仿商人用木棍捆扎在一起夯实留下来的痕迹。我们看到这两个瓮棺是建造宫殿前举行奠基仪式时埋入地下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示意图。目前,确定宫殿遗址面积为70万平方米,发现宫殿54座,整体分为3组。最北的甲组基址,主要是居住区,靠南的乙组为宗庙区,丙组为祭祀区。符合我国古代社会宫殿建筑格局“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在下角的54号基址,也被称作凹字形基址,可能当时为祭祀旁洹河,洹河三面环水,商人在外围修建了这条防御性壕沟,将宫殿区包围成四面环水,这个位置可能是块风水宝地,易守难攻。同时在洹河北岸发现殷墟王陵,也就是殷墟王陵遗址。在这里共发现13处王室墓葬,但这些墓葬自1928年始,专家就想发掘,不过每次挖墓都碰到问题,当时我们安阳市地下水位很高,这给考古工作提出一大难题。因此专家只有等。一直等到80年代,由于安阳一直在饮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至80年代已25米深,已具备各挖掘条件。专家就对13处墓葬进行发掘。除M1004墓葬西北角有一小方土盗墓贼没有染指,在其中找到四件青铜器,其他墓葬都是小陶器、小玉片,大件物品已被盗掘,说到盗墓,这件东西我们应该非常熟悉——洛阳铲。
 
最后,我们来看下甲骨文。其实殷墟甲骨六书齐备,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指事都有体现,所以甲骨文不只是最早,还得加上俩字——成熟。这里我们不妨来认识一些甲骨文的单字。……(例子)如果对甲骨文感兴趣的话,后面很多景点都跟甲骨文有关系,那里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至此大殿内容就全部介绍到这里了。
妇好墓:同学们,巾帼英雄的故事大家一定知道的不少,那么,在三千多年以前,在我们的家乡,在殷墟就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女将军,大家知道吗?她的名字叫妇好。
 
我们前面介绍过,商王朝自盘庚迁殷至纣灭亡,在这里建都的时间长达255年。和任何朝代一样,它也经历了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盘庚之后的第二代帝王----商王武丁,在位59年,很有治国方略,拓展的疆域也最为辽阔,史称“武丁中兴”。那么,之所以产生如此的辉煌,除了武丁的雄才大略和深谋远虑之外,还有两个人物不得不提,一位是被武丁大胆起用的奴隶宰相傅悦,另一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塑像妇好了。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她是商王武丁三个法定的配偶之一,也是最有能力最受宠爱的王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多达240多条,其中不乏描述她领兵打仗和参与国家祭祀活动的内容,据史料记载,商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商人政治生活中两件最大的事情是祭祀和战争。据甲骨文资料显示,妇好经常参与战争和主持国家祭祀,其中在甲骨文里记载她率兵最多的一次是13000人,并且运筹帷幄、巧设埋伏,配合商王的大将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也许是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积劳成疾过早的去世了。商王武丁为了纪念她把她厚葬在了宫殿区,并在她的墓圹上修建了一座享堂,便于对她进行祭祀。或许就是这座享堂下厚厚的夯土掩盖了墓葬的原因吧,使得妇好墓保存完好,成为商代唯一未遭盗掘的王室墓葬。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她墓中的随葬品。首先同学们看到的是司母辛铜觥,它是当时盛酒的用具。您看它的头部是羊角、马头,也有人说是牛头。前边的两条腿很明显是蹄类动物的腿,后边却是鸟的爪子。倒酒的地方叫做流,您看就在马的下巴。这件青铜器名叫zeng 形器。它是当时宫廷里使用的一种食器,中间有个莲花瓣状的气柱,将食物放在气柱的周围。水蒸气从气柱喷出来,能把周围的食物蒸熟了,就象我们现在云南气锅鸡的道理一样。这两件兵器名叫钺,是权利的象征,钺在古时候是王权的象征。妇好墓中这样两件龙虎形制的钺,足以证明妇好在军队中的特殊身份。他墓中共出土兵器130多件,大多是生前使用过的,上面有明显的砍杀过的痕迹。和甲骨文的记载相吻合。可见妇好的确是商王朝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材。也难怪商王朝给了她如此崇高的地位。她确实无愧于女将军的称号。同学们请看,妇好墓中出土的三件象牙杯是这一时期牙雕的杰出代表。这三件象牙杯,杯体呈筒状,两件高约30厘米,一件高42厘米。它们都带有叫做“鋬”的提手。分别是夔形或虎形鋬,是用榫接法将鋬体插接杯体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件杯体上环绕的绿色,是用绿松石镶嵌的饕餮和夔龙图案。这一件虽然没有镶嵌宝石,但是花纹雕刻的非常精细,它的鋬,就是提手上雕刻的是一头栩栩如生的虎,很有生气。这些杯体上的花纹不仅有立体感,而且采用了半浮雕的雕刻手法,
 
这些呢绝大多数是酒器,殷墟出土的酒器十分的精美,形制丰富,变化多样。到了商代晚期饮酒之风盛行,不同的酒器不同的用途,种类繁多,考古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出土物中酒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大家看:像觚、爵、斝、盉、卣等等。商朝人爱饮酒这是众所周知的,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酒池肉林”之说了。但是,同学们,制酒业出现的本身是代表了一种高度的文明出现,像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曾高度评价制酒业的出现,指出这是农业生产的增加,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传说商纣王与爱妃妲姬喝起酒来不分昼夜,有时连续7天7夜,结果最后亡了国。对喝酒亡国,殷人也有深刻反省,他们在多次提到国家覆亡的原因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全民“沉于酒”。像刚才看到的那件青铜器舀酒用的勺子——孔斗。殷人饮酒量之大可见一斑了。
 
同学们,我们现在到了妇好墓的最底层,墓葬的深度是7.5米,没有墓道,呈竖井式直上直下,大家看到中间红色的就是妇好棺材的位置,由于挖掘到6.1米的时候,出现了大量的地下水,棺材在水线以下,所以尸骨都腐烂了,仅存一些棺材的残片,上面还依稀可见有厚厚的红漆和绢帛包裹的痕迹。正中间黄色的是商朝的货贝——贝币。这是商人流通的货币,所以今天和金钱有关的字都有一个贝字旁,如“赏”“赐”“贵”“贱”等等。这些玉器共有755件,大多数是新疆的和阗玉。或许它可以说明3000多年前从新疆的、和阗到安阳已经有了一条玉石之路了,比我们了解的丝绸之路还要早1200多年呢。四周的是一些青铜器,大部分是酒器和食器。这是一只石磬,是商朝的乐器,音乐家曾经在王陵区出土的一只石罄上完整的演奏出《东方红》的曲子。这墓壁上是用原木砌成的椁室,只有相当有身份地位的人的墓葬才会有棺有椁。椁室四周和上面的二层平台周围是殉葬的奴隶的尸骨。大家看,壁龛里殉葬的是妇好生前的贴身侍从,她的右上方是一个婴儿,左边的尸骨是被腰斩和截肢的,在妇好死后一共有16个奴隶来为她殉葬,除此之外还殉葬了6条狗。就整个墓葬情形来看,陪葬品是逐层埋入地下的。在椁室上边填一层土,摆一层随葬品,再添一层土。就这样一直到地面上有六层,算上底层一共是七层。难怪在发掘妇好墓时专家会发出妇好墓中的随葬品越往下越丰富和珍贵的感慨。             
 
妇好墓以它墓葬保存完好,墓主人身份明确,出土的随葬品丰富等条件震惊了中外史学界,并确定了它在史学界的特殊地位。墓中许多随葬器物堪称殷墟文物的杰出代表,对研究殷代的政治、文化、艺术以及殷商考古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1976年发掘后当年被评为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anyanglvyou.com/jingdian/9927.html

上一篇:台北龙溪景区简介

下一篇:红旗渠门票,红旗渠简介


安阳旅行社电话,安阳旅行网
24小时客服热线:
0371-65560186
15038307120
18603858631